明朝当官那些年_第五十八章 振聋发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 振聋发聩 (第2/2页)

变形,泥活字粗糙易碎,”工人纷纷道:“没有一个好用的。”

    当然印刷效果还是其次,主要是技术和成本问题。

    技术上,这是因为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方块体系数量庞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有的甚至要刻制十几万个活字。这样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何况汉字的字型,横撇竖捺,勾点提顿,又大大增加了难度。所以欧洲报业发达不是没有原因的,以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成本上,按印刷工人的说法,铜活字使用的时间最长,但一套完整的万字铜活字造价竟高达数万两白银,以陈惇现有的实力,他购买房产、店铺可以,弄出一套活字来,实在是力有不逮。

    “这样吧,先用雕版,”陈惇道:“以后报业成熟壮大,我就不信我没钱弄一套活字。”

    他知道活字印刷术是历史的进步,是技术的革新,尤其是在印刷报纸上,因为此时大多数书印刷的数量不多,需求量大的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千年不变,使用雕版印刷相对方便快捷,一次刻成,保留整版,便可以反复印刷。而活字印刷术用黏土作为原料,且一字可反复排版使用;而雕版印刷一字只能一处使用,不能反复排版,必然是跟不上报纸的更新速度的。

    陈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硬件上做到最好,谁知工人对视了一眼,道:“老板,拥有全套铜活字的人,咱们苏州就有一个,而且家中子弟也在府学读书,说不定你还认识哩。”

    “谁?”陈惇大喜过望。

    “不知道名字,不过是太仓王氏子弟,王家有咱们苏州最大的印刷厂,不过也用的是雕版印刷,”这些工人道:“那套铜活字刚铸出来的时候,好轰动哩,不过没印几次,好像王家几个老太爷都不喜欢,不过也是,几本书印出来,字体都不好看。”

    印刷品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品,像太仓王氏这样的文人世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艺术的标准出发。从审美角度上来看,活字版很难超过雕版,怪不得不为所爱。

    陈惇点点头,心中有了盘算。

    晚上陈惇回到宿舍,点上灯烛,手随心动,一行俊秀的楷书跃然纸上,只见上面写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后面缀了两个大大的字“可乎”?

    “凡今必欲做官,必欲科考,必欲读书,乃教子曰:书中自有黄金屋,富贵必从读书得,”陈惇一字一句写道:“是诚然也。然读书则必做官,必富贵乎?”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就是为了富贵吗?当然大家都这么想,但陈惇提出,读书是为了“开眼界、知天下、勉自身、修正心”,最后用所学去“济世安民、报效国家”。

    “人不知读书何,而死记也,硬背也,或追章逐句,或不求甚解,”陈惇道:“做八股以应试,习题文以通考。目之所见,则四书五经,心之所想,必大小题文,诚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矣!”

    陈惇点题之后,立刻续以自己的批评:“以吾之见,则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陈惇骂得痛快,为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心迂腐,脑迟钝,都是读书读错了,读了死书。

    读书不是能了读书而读书,陈惇提出,读书是为了关心天下、造福天下而读书,开卷有益,这书书本回馈给人的东西,而人要回馈给社会,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读书人。

    “……所以主智、求真、学以致用也,”陈惇道:“书能使人开智,有智则当求真,求真则学以致用也。”

    孟子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对真理的认知与理解。很多人读书是开了智,但不求真,枉费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谆谆教诲。而仅仅“求真”还不够,陈惇提出要学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在文章末尾,陈惇提出了最振聋发聩的声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家事要知,要知道柴米油盐,知苍生保暖。

    国事要知,要知道天下兴亡,知生民苦痛。

    天下事更要知,要睁眼看这个世界,看大势,看民心,看历史潮流,看家国未来!

    陈惇一放下笔,就见王篆林润几个一窝蜂凑过来,个个用狂热的眼神盯着他:“梦龙,此文一出,必成大家!”

    “如立高岗,远见非凡。”林润评价道。

    “振聋发聩,中心震动。”邹应龙捂住胸口。

    “文章华国,立刺时弊。”王篆点头道。

    “……”陆近潜张开了口,却又闭上了,缓缓伸出大拇指羞涩道:“给你点个赞。”

    陈惇的口头禅被他学去也不以为意,哈哈大笑,把他的头发薅成了一堆蓬松的羊毛。

    “这样的文章,天下学子都应该看一看。”王篆道:“明日你贴在学宫墙上,大家都能看到了!”

    “我打算付梓刊印出来。”陈惇道:“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