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泥潭 (第2/2页)
史上的一次次经济危机是怎样度过的,《联邦历史》里就有答案,虽然这答案,隐藏的很深,大部分学生都看不出来: 就是战争。 回顾盖亚的历史,最近一百年来,爆发过两次席卷世界的大规模战争,方然对此印象深刻。 他知道,那两次战争的根本缘由,就是深陷经济危机的列强为争夺经济缓冲区——殖民地而大打出手,最终,不管哪一方胜出,世界都被砸了个稀巴烂,人口则损失惨重,战后重建和生育高峰则充当了经济的启动机。 但即便一场战争,也不过是让经济再繁荣十年左右,这是历史的规律。 但最近几十年却不是这样。 从第二次盖亚战争到今天,几十年过去,再没爆发过一次世界范围的大战,对爱好和平的人来讲,当然是好事,方然的思考角度却迥异。 眼下的危机,既然是由IT、人工智能的不可逆趋势引起,要解决问题,恐怕就得再来一次惨烈的世界大战,这种前景,让他短暂的忧心忡忡。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情形几乎不可能发生。 毕竟,时代变了: 核武器的恐怖平衡,让世界大战成为了不可能。 武器,一个距离生命科学、永不下车十分遥远的领域,方然的认识有限,但哪怕从联邦的基础教育里,他也会知道,利用核力的核武器威力之巨大,一枚就能摧毁整座城市。 这样的炸弹,可以在几十分钟内,被运载火箭投掷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爆发出冲天的蘑菇云,和致命的辐射灰烬。 正因为有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一旦失控,列强都会同归于尽,世界才暂时远离了战争。 核武器的存在,让方然纠结,说起来甚至有点可笑。 一方面,他对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感到不满,希望生活在一个和平环境中、以便追寻永不下车的票; 可另一方面,认识到这危机很可能没有尽头,必然会影响生命科学的发展,他又希望经济危机能尽早结束,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 但这一切,总归不是他能决定的,想太多也没有用。 思考进行到这里,方然就暂时安下心来,一边应付学业,一边更卖力的为“国际商用机器”工作,设法在危机降临之前,多积累些金钱。 动机有一点庸俗,每天更加忙碌,但有时候,他也得应付些其他的事。 譬如学生之间的交往。 方然住的宿舍楼,规模不大,一共几层里几乎都住着未成年的学生,也就是提前联考、或者特招进入伯克利的“天才”们。 在这些十几岁的大孩子当中,方然很不起眼,即便他的心理、思维远比外表成熟,对那些稚气未脱,除特长外并无过人之处的年轻人,也没有要搭理的想法。 本来,他完全可以一个人独来独往,和任何人保持足够的距离。 但,和环境相对单一的金伯利不同,方然很快发现,即便在伯克利,学生群体中也会有些不成文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