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4章 韩国末日 (第2/2页)
上书后,仍不以为然,无意召见李斯。他不相信事情会像李斯讲的那么严重,顽固地以为,有了赵国这个靠山,大可高枕无忧,不必再为秦军攻韩之事担惊受怕。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赵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32年,秦国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 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 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兵分两路进攻赵国,李牧让司马尚依托邯郸南部的赵长城抵抗一路秦军!自己带兵在番吾阻击另一路。李牧大败秦军后,回师邯郸跟司马尚一起攻击南路的秦军,南路秦军知道北路已经被击退,于是稍加抵抗就撤走了!可惜赵国刚经历过肥之战,军事力量已经残剩无几,已经没有办法反攻了!这也是对秦国的战争中,赵国最后一次重大的胜利! 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赵国密谋串联三晋,秦国发现韩王韩安背弃盟约,决定灭亡韩国、以绝后患。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秦将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势如破竹。 韩国国都新郑,韩王宫大殿。 此时的韩国满朝文武大臣个个如履破冰、战战兢兢。 韩王韩安更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冯亭之孙冯义,人如其名,一脸义愤填膺,大声斥责道“国家危亡之际,尔等怎能见死不救?” 韩国实在拿不出像样的名将。唯一拿得出手的就算冯亭了。 冯亭就是那个不愿意把上党拱手让给秦国的韩国将领,他后来把上党甩给了赵国,因此引发了秦、赵两国针对上党之争的“长平之战”。这个祸闯得可不小,如果不是秦将白起击败了赵括,冯亭这一手还真让秦国难以下台。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在此率军进攻韩国,取得了野王邑。在此基础上,上党与韩国本土的道路被断绝。对于韩国来说,本来是希望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以此求和。但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而是将上党郡让给了赵国,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最后,在归降赵国后,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给予民户三。不过,对于赵国的封赏,冯亭却是愧不敢当,也即作为韩国的将领,冯亭不愿意出卖韩国的疆域,以此来获得赵国的封赏。后来,秦国大军和赵国大军于长平较量时,冯亭率领将士帮助赵军对抗秦军。不过,因为实力有限,冯亭率领的将士不仅被秦军击败,连冯亭自己也于长平之战中战死沙场。总的来说,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韩国因为国力上的有限,几乎没有单独在正面战场战胜其他六国,所以自然也缺乏白起、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了。 韩国老将申犰不禁面红耳赤,终于舍生忘死地站了出来“大王,老将不才,愿意领兵与秦军决一死战。” 韩王韩安大喜,连忙问道“老将军忠勇可嘉,但是不知有几成胜算?” 韩国老将申犰老脸更加红了,还是勉强说道“新郑城内只有八万老弱残兵,万万难以抵挡十万虎狼之师。不过,老臣虽无半分胜算,但是仍然愿意一试。” 平山侯韩闯却坚决反对,进言道“大王,秦将史腾此次率领的是秦军关中悍卒,比我国原来的精锐韩军还要精锐。为了大王和宗庙的安全,还是向秦军议和吧。否则贸然出兵,不仅会损兵折将,而且惹怒了秦军,结局自然大大不妙啊。” 韩王韩安听了,心中又犹豫起来,既不肯束手就擒,又怕秦军大胜之后、趁机屠灭韩国宗室。 韩国老将申犰见状,立即拜倒在地,大声哭喊“如果不战而降,大王和臣等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