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求学 (第2/3页)
你去问李元礼,人家秀才公说的话岂能假?”李公甫道。 李许氏点点头,高兴地拉着许仙的手。 李公甫接着道:“所以,我们家汉文是个读书种子,咱们不能耽误了。” “对对对!”李许氏连连点头道。 她当然希望许仙更有出息。 接下,她又问了那三百两银子的来历,李公甫直接说是许仙在路上无意中遇到一位犯了急病的贵人,许仙出手相救,那贵人赠送三百两白银作为感谢。 李许氏将信将疑。 …… …… 第三天,李公甫穿上了他平时收藏在柜底、只有在喜庆或重要日子才穿的长袖锦衣,带着许仙去沐阳书院求学。 沐阳书院不在城内,在城西郊外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上,那是钱塘县最好的书院。 尤其是沐阳书院坐镇着一代名儒——张洞字景明,人称钱塘先生(注:声望极大的人,人们称呼他们时往往以他出身的地方或者他们重要长久的居住地方为代指)。 所谓名儒,顾名思义就是著名、有名望的儒者。 张景明进士出身,官宦二十载,官至抚巡(相当于现代的省|委|书|记),后辞官专心治学,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吾心即天心”学说,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张景明的学说虽与时下主流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格物理学相悖,但他在江南一带仍有很高的名望。 经过一天两夜,李公甫大脑已经冷静下来,恢复理智,觉得许仙十七岁了才开始求学太迟了。据他所知,但凡考上功名的读书人,每一个都是从小就开始寒窗苦读的。 “唉,《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不能使用,希望沐阳书院看在我这个捕头的薄面上接受汉文。”他心里暗道,“至于拜入钱塘先生门下就不妄想了。” 原来,许仙与李元礼做交易时,有一条约定:为防万一,许仙在一年内不能大肆宣扬《钱塘湖春行》这首诗。 乘坐着租来的马车,一路从家到城西门,然后出城门,再行三里左右沐阳书院便到了。 在沐阳书院大门前下了马车,李公甫整理一下全身衣服,然后向大门走去,许仙双手捧着丰厚的束脩跟上。 李公甫郑重地提交拜帖给门卫,门卫一听李公甫是钱塘县捕头,立即转身进入书院通报。 没等多久,门卫出来,对李公甫道:“李捕头,敝院副院长赵文远先生有请。” 然后对李公甫和许仙躬身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沐阳书院的院长是张景明,不过张景明只专注于治学育人,很少理会书院杂事。 李公甫对没获得张景明接见没有半点不悦,反而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就是知县杨大人亲自登门拜访,都未必获得张景明接见。 他还知道,平时威风八面的杨大人逢年过节都要备上厚礼拜见张景明,而张景明爱理不理。 还有,甚至远在临安城的知府大人每年都不辞车马之劳亲自登门拜访一次。 “有劳。”李公甫说了一句,然后带着许仙随门卫进入书院。 进入书院,朗朗读书声更明显了,书院内打扫干净,布置整齐,栽种有松柏花草,处处透出文雅不凡,许仙很是喜欢。 在经过一个教室旁时,门卫停下脚步,满脸自豪崇敬地介绍道:“这间教室是张公平时教授学子的专用教室。看,张公正在讲课。” 李公甫顿时肃然起敬,遥对着教室鞠躬行礼。 许仙有样跟样地对那间教室拱手作揖一下,有些好奇地看了一眼那间教室。 通过门窗,看见又一位身穿宽袍青衣的老者站在讲台上,那老者五六十岁,头发花白,体形消瘦,精神瞿烁。讲台下整齐坐